稻米作为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主食,我国约60%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,是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核心品种。对于稻谷的加工问题,过度加工、适度加工和精准加工是三个关键概念。过度加工,导致粮食损失和营养流失,而适度加工和精准加工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策略。
然而,当前我国大米过度碾磨、过度色选和过度抛光的问题严重,年加工损失超过350万吨。随着技术发展和人们对饮食感官的追求,这一问题日益突出,导致加工环节增多、投资增大、出米率降低。例如,本可一次抛光满足要求的大米,现在普遍进行2-3次,每增加一次抛光,大米出品率降低约2%。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研究院数据,目前大米加工的吨米电耗约75 kW·h/t,其中碾米和抛光占60%-75%。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显示,我国稻谷平均出米率从80年代的71%下降至当前的64%,一些“高端”大米的出品率甚至只有50%左右。根据《2022年粮食行业统计资料》计算,提高现有稻谷加工出米率1%,可增加大米供应103万吨。稻谷过度加工,不仅危害粮食数量安全,还导致营养损失引发“隐性饥饿”,引发投资、资源、能源和营养四重损失。
适度加工旨在减少不必要的加工步骤,从而保留更多的营养物质,并减少能源消耗。这要求制定和遵守更加合理的加工标准,以确保大米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得到保障,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。
精准加工则是通过技术创新,使加工过程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。一方面根据稻谷的品种、质量和市场需求,认清净糙米难闻、难吃、难煮的难题,找准鲜米好香、好吃、好煮的解决办法。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和技术,以生产出满足特定需求的大米产品。精准加工的目标是提高大米的出品率和品质,同时降低能耗和成本。另一方面总体布局与设备选型要考虑客户布局与投资,确保产量平衡及性价比。杂质清除与净谷纯度要有效去除各种杂质。糙米精选与产品优化要提高副产品纯度与品质。三段色选与品质控制要提升各工段品质。碾米工艺与创新发展要结合新技术,提高产量,降低成本。简化工艺与效能最佳要保持流程灵活性与适应性。布局合理与降本增效要确保物流顺畅,降低成本。强电控制与智能控制要提高智能化水平,降低操作难度。环保卫生与安全措施要确保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。
为了实现这些目标,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1.政策标准:用户导向与标准遵循是关键,需满足不同市场需求。加强“新稻”“鲜米”“轮换稻”的保管质量和加工产品营养的调研。完善节粮政策,修订和推广适度和精准加工的标准,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的加工供应体系。
2.技术创新:推动稻米加工技术和装备的创新,如稻谷精深加工专项,以及在好粮油企业中率先应用新技术和新装备。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同样重要,追求新鲜、营养、健康的产品理念。通过技术革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提质增效。技术创新是特点,产品质优是关键,物尽其用是本质,提质增效是目的。确保大米工程高质量水平,创造功能合理、环境优美的示范加工企业。
3.生产效率: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目标,通过技术革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提质增效。
4.环保安全:确保加工过程中的环保卫生和安全措施,保护环境和工人健康。
5.循环利用:加强粮油副产物全值梯次循环利用,推广米糠分散榨油、集中精炼新模式;完善糙米除杂色选,提取垩白粒生产米粉,提取红米满足市民新需求,利用碎米生产米粥、饮料、休闲食品等产品,利用稻壳生物发电,制取白炭黑、活性炭、高纯硅等产品,推动用粮方式向高效集约转变。
通过这些措施,可以有效地解决稻谷过度加工的问题,提高大米的出品率和品质,同时降低成本和能耗,实现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(源自:重庆市粮油行业协会 作者:华夏)